发音 | |
---|---|
成语 | 蟒袍玉带 |
拼音 | mǎng páo yù dài |
基本解释 |
|
详细解释 |
|
成语接龙 | 带月披星 星罗云布 布衣粝食 食案方丈 丈二和尚 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 粮尽援绝 绝长补短 短褐不全 全民皆兵 兵行诡道 道骨仙风 风鬟霜鬓 鬓乱钗横 横从穿贯 贯颐备戟 戟指嚼舌 舌端月旦 旦旦而伐 伐性之斧 斧钺之诛 诛求无度 度日如年 年高望重 重足而立 立业安邦 邦家之光 光风霁月 月下老儿 儿女之情 情深友于 于事无补 补过饰非 非分之财 财运亨通 通宵彻夜 夜郞自大 大逆不道 道存目击 击楫中流 流离失所 所向无前 前古未闻 闻风而兴 兴妖作怪 怪力乱神 神完气足 足音跫然 然荻读书 书读五车 车怠马烦 烦文缛礼 礼义廉耻 耻居人下 下笔成文 文房四侯 侯门如海 海沸河翻 翻然改悔 悔不当初 初试锋芒 芒刺在背 背恩弃义 义形于色 色厉胆薄 薄技在身 身名俱败 败于垂成 成名成家 家家户户 户枢不蝼 蝼蚁贪生 生老病死 死乞白赖 赖有此耳 耳目喉舌 舌桥不下 下乔入幽 |
释义 |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概述配图为明馆阁体创始人沈度) |
英文翻译 | dragon robes with jade belts |
更多介绍 |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概述配图为明馆阁体创始人沈度)
蟒袍玉带解释成语:蟒袍玉带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蟒袍玉带历史出处古人从汉皇武帝以来,上至皇帝皇亲国戚,下至大臣官员的一种制度内的服饰。最早出现在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末。古人认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所以又成龙袍蟒袍。玉带则是指束在腰间的腰带。用白玉砌成的长方形块状,用红线或是蓝线穿成。有玉扣。故称为蟒袍玉带。形容是一种富贵和高贵。 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ǎ,音垮)”,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diéxiè音碟谢)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tīng,音厅),一付带扣,不用铊(tā,音它)尾。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五代和宋时期,单鞓和双鞓的玉带同时并用。总的说来,从鞓、带扣和铊尾的数量来分类,玉带可分作:单鞓、单扣、无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双铊尾;三鞓三扣双铊尾(原来的前鞓被一分为二,三台处多一插接式暗带扣)等几种制式。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顺下”之意。后鞓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用金属制成,但是也发现过用玉制成的带扣。五代时期的玉带,前鞓不镶玉,后鞓缀有7块方形玉板,号称“排方”。宋朝玉带,前鞓缀有2 – 6块带板,后鞓是排方。 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爱腰饰,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上层社会腰佩玉带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辽金时期的玉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图案大多为春水秋山、猎狗、天鹅、海东青之类,雕工考究。只不过桃形带板的朝向比较乱,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实际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带的带銙形状和数量就已经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带銙数量还允许在16 - 25块之间不等。明代腰佩玉带的风尚随着治玉业的发达而继续兴盛。这个时期对于佩玉带的制度有所放宽,但对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玉带的质地、形状、数量、纹饰,仍然有明文规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对于玉带的佩带制订了硬性规定。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这是臣僚所用的玉带,总共20銙。皇帝玉带为24銙。 应当注意的是,圆桃尖端的朝向甚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两排圆桃,其尖端都朝向后腰。从正面观看,3个尖朝左,3个尖朝右。藏品中的带板,其圆桃尖端的朝向可以从带板上面的图案来判断。有的藏品带板中的圆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乱。这样的带板不是标准明制,恐系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或系后世仿品,仿制者不懂制式,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无论皇帝还是臣僚,都是用一条宽布带子束腰,有的只不过宽布带上面多了几块玉饰而已。这种玉带与实际生活中玉带的差距已经近乎于离谱。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带,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腰带装上这许多装饰品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于是,明朝的革带不象唐宋时代那样起束腰作用,而变成纯粹装饰的用具了。只有着军装或穿甲胄者,其革带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带与衣服相衬之下,确实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着衣人显得十分华贵,气度大方。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另外,两只铊尾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干脆也贴在革带上,作为装饰之用。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玉带就是束而不系的。当他的玉带上仰到胸部时,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玉带下垂到腹部以下时,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之怒,甚至要杀人。另外,三宝太监下西洋的郑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带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开始,官方玉带使用制度被废除,但玉带仍然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盛行于民间,清代玉带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带钩,带扣为主,部分成为纯赏玩器不再具有佩带的实用价值。 |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