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生活科普展示 >科普 >


回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大家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还不知道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下面详细解释一下。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回族传统节日

小拜兰节

它在伊斯兰历的九月举行。斋戒到期时,10月1日是开斋节。在这一天,大多数年满12岁的男性穆斯林会去清真寺聚集、礼拜,并互相说“色兰”,进行一次大的集体礼拜。然后,他们各自去墓地为他们的祖先祈祷。扫墓一结束,朋友邻居互相道喜,互相喂油炸、痱子等传统食物。宰牲节的意思是“牺牲”。这个节日在斋月后70天,也就是12月的第9天。届时,人们除了在清真寺参加“会礼”(集体礼拜)外,还会宰杀牛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肉分发给自己的亲戚和邻居。

科尔班节

又称宰牲节,在每年斋月后70天,即12月10日举行。宰牲节源于宗教典故:相传古代阿拉伯圣父易卜拉欣年老无子。他向真主发誓,如果他晚年有儿子,他将杀死他心爱的儿子作为祭品。后来他晚年得了一个儿子,安拉让他履行誓言,以考验他的忠诚。虽然极度悲伤,但他还是举起刀对着儿子。真主及时制止了他,给了他一只羊作为祭品。从此以后,穆斯林会像易卜拉欣一样,每天宰杀牺牲,以示对“安拉”的忠诚。屠宰牲畜的肉不能出售。不能独享。你要分一部分给村里的清真寺,一部分给邻居亲戚朋友和村里的穷人,只分一小部分给自己准备家庭聚餐。

毛利德

这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节日。据说穆罕默德的出生和死亡是在第三年的第12天,这成为穆斯林纪念和纪念这位伟人的节日。圣日也被称为“圣诞节”。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木圣”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巍山的21个回族村庄在不同的时间庆祝圣日,但一个接一个。大约在回历的第三个月,一个村庄经过另一个村庄。每个村举行圣日时,全村村民都会聚集在清真寺,听《我的老师的书桌》和读《古兰经》,谈论穆罕默德的传教精神,鼓励回族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这一天,全村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其他回族村寨也派代表来村里庆祝。

回族传统节日和习俗

连衣裙

由于散居,拜帽是回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般是用白布做的,样式是没有帽檐的小圆帽,也有穿黑色的。它原本是用来朝拜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象征,平日里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和盖头,只露出面部。根据年龄不同,他们选择的颜色也不同。女生用绿色,中年女生用青色,老年人用白色。

规定饮食

回族分布广泛,饮食习惯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宁夏的回族比较喜欢面食,喜欢面条和面条,也喜欢吃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以小麦、玉米、青稞、土豆为日常主食。油香、痱子是世界各地回族人民喜欢的特色食品,是节日里馈赠亲友不可缺少的礼品。民间特色菜有馅皮、拉面、红烧面、肉炒面、豆腐、杂碎、肉末面等。大多数人一年四季都有发酵面条以备不时之需。城市里的回民,一年四季早餐都习惯喝奶茶。肉制品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和各种有鳞鱼,如北方产的鲱鱼、链鱼、槐鱼等。甘肃回民视鸽子为神鸟。可以养,但是不容易吃。如有危重病人,经伊玛目(宗教专业人士)同意,可作为补充服用。回族擅长煎、炸、炖、炸、爆、烤等各种烹饪技术。在风味各异的清真菜肴中,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都是作为主要原料,工艺精湛,色香味俱佳,还有独特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的回族也喜欢吃咸菜。回族人讲究酒水。他们不喝死水或不干净的水。禁止在群众饮用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欢喝茶,以茶待客。西北回族盖碗茶非常有名。宁夏回族也喝八宝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饼、羊蹄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绿豆皮等。在青海省西宁市,著名的回族万胜马糕点影响很大。石家庄的金凤黄焖鸡,保定的马家黄焖鸡、白包子,辽宁沈阳的马家蒸饺,易县的伊斯兰烤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的翁仔汤圆、绿豆皮、牛肉粉,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宁夏南部流行的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轮月亮等清真宴席菜,在全国都很有名。“武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桌,“海斯”是指四种带汤的菜同时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美言。

禁忌

回族忌吃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非穆斯林宰杀的畜禽肉,动物血等。其他人被禁止在自己家里抽烟喝酒;禁止拿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来比喻。比如禁止把辣椒的颜色说成血一样红。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在所有人饮用的井和泉中,不准牲畜饮用,也不准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喝水前一定要洗手。水容器中剩余的水不能倒回井中。回族在日常饮食中非常注重卫生。只要有可能,他们应该在饭前饭后用流动的水洗手。大多数回族人不抽烟不喝酒。吃饭时,他们的长辈应该坐在前面的桌子上。晚辈不能和长辈坐在炕上,必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和饭是不允许舀出来的。

以上解释了回族的传统节日。这篇文章已经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信息有误,请联系边肖进行更正。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