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生活科普展示 >科普 >


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和这些国家有什么交流)

摘要: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郑和七下西洋共计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1占城(今越南归仁以南)、2爪哇、3旧港、4苏门答腊、5阿鲁、6那孤儿(以上均为今印度尼西亚)、7真腊(今柬埔寨)、8暹罗(今泰国)、9满刺加、10彭亨、11急兰丹(以上均为今马来西亚)、12浡泥(今文莱)、13古里、14柯枝、15小葛兰(

今天给各位朋友讲解下 郑和下西洋到底都去了哪里 的百科知识,其中也会对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和这些国家有什么交流)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共计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1占城(今越南归仁以南)、
2爪哇、
3旧港、
4苏门答腊、
5阿鲁、
6那孤儿(以上均为今印度尼西亚)、
7真腊(今柬埔寨)、
8暹罗(今泰国)、
9满刺加、
10彭亨、
11急兰丹(以上均为今马来西亚)、
12浡泥(今文莱)、
13古里、
14柯枝、
15小葛兰(大葛兰)、
16沙里湾尼、
17加异勒、
18南渤里(又称南巫里)(以上均为今印度)、
19榜葛喇(今孟加拉)、
20苏禄(今菲律宾)、
21溜山(今马尔代夫)、
22锡兰山、
23别罗里(今斯里兰卡)、
24忽鲁漠斯(今伊朗)、
25祖法儿(今阿曼)、
26刺撒(今北也门)、
27阿丹(以上均为今也门)、
28天方(今沙特麦加)、
29木骨都束、
30竹步、
31卡喇哇(以上均为今索马里)、
32麻林(今肯尼亚)、
33比刺、
34孙刺(均为莫桑比克一带)。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郑和及其副手的船队曾到过琐里(又称西洋琐里)、黎代、甘巴里。有文献上说郑和到过33个地方,也有说39个地方。究竟哪个数字更准确,目前没有统一说法。

上述地区如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则分别属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孟加拉、伊朗、也门、北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17个国家。

中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最远都到达了哪里呢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在600多年前,朱棣所统治的明朝国力是比较强盛的,经济也很繁荣,在当时各方面发展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命令太监郑和作为正史率领本国的船队向西洋出发,这也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源头,也是从此开始了世界航海史的重要一页。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去了哪里呢?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呢?第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涉及的地区比较广泛。郑和从1405年开始七次启程下西洋,经过了比较多的地方。他的船队停留的地方有达爪哇岛、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柯枝 、达真腊 、淡马锡 、福建长乐太平港 、溜山 、木骨都束 、麻林国 、甘巴里、幔八萨等地区。第二,下西洋频率过于频繁,为第七次郑和的不归埋下了伏笔。即使放在现在,如果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人经常出差,那么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对于郑和来说他七次出使西洋,但第是这七次之间时间间隔却是很短的,一路在海上的颠簸使得他的身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第三,过度劳累,终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不归之旅。由于频繁的初始夕阳护送使者回国,一路的颠簸最终消耗了郑和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不足,所以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当郑和的船队到达古里附近时,他便因为过度劳累而一病不起,并且在1433年初春时节去世。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在600多年前,朱棣所统治的明朝国力是比较强盛的,经济也很繁荣,在当时各方面发展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命令太监郑和作为正史率领本国的船队向西洋出发,这也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源头,也是从此开始了世界航海史的重要一页。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去了哪里呢?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呢?第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涉及的地区比较广泛。郑和从1405年开始七次启程下西洋,经过了比较多的地方。他的船队停留的地方有达爪哇岛、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柯枝 、达真腊 、淡马锡 、福建长乐太平港 、溜山 、木骨都束 、麻林国 、甘巴里、幔八萨等地区。第二,下西洋频率过于频繁,为第七次郑和的不归埋下了伏笔。即使放在现在,如果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人经常出差,那么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对于郑和来说他七次出使西洋,但第是这七次之间时间间隔却是很短的,一路在海上的颠簸使得他的身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第三,过度劳累,终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不归之旅。由于频繁的初始夕阳护送使者回国,一路的颠簸最终消耗了郑和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不足,所以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当郑和的船队到达古里附近时,他便因为过度劳累而一病不起,并且在1433年初春时节去世。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哪里

40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七次下西洋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5、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9、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10、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2、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7、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共计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1占城(今越南归仁以南)、
2爪哇、
3旧港、
4苏门答腊、
5阿鲁、
6那孤儿(以上均为今印度尼西亚)、
7真腊(今柬埔寨)、
8暹罗(今泰国)、
9满刺加、
10彭亨、
11急兰丹(以上均为今马来西亚)、
12浡泥(今文莱)、
13古里、
14柯枝、
15小葛兰(大葛兰)、
16沙里湾尼、
17加异勒、
18南渤里(又称南巫里)(以上均为今印度)、
19榜葛喇(今孟加拉)、
20苏禄(今菲律宾)、
21溜山(今马尔代夫)、
22锡兰山、
23别罗里(今斯里兰卡)、
24忽鲁漠斯(今伊朗)、
25祖法儿(今阿曼)、
26刺撒(今北也门)、
27阿丹(以上均为今也门)、
28天方(今沙特麦加)、
29木骨都束、
30竹步、
31卡喇哇(以上均为今索马里)、
32麻林(今肯尼亚)、
33比刺、
34孙刺(均为莫桑比克一带)。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郑和及其副手的船队曾到过琐里(又称西洋琐里)、黎代、甘巴里。有文献上说郑和到过33个地方,也有说39个地方。究竟哪个数字更准确,目前没有统一说法。

上述地区如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则分别属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孟加拉、伊朗、也门、北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17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儿啊??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 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复遣“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与 16国使者偕行。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队之意)而行。永乐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还。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闰十二月,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索马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宣德实录》卷六七)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队)船回洋。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