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生活科普展示 >国学百科 >


易经中的说法取法,取法乎上易经出处

  • 取法乎上的原文及出处

    具体的出处虽无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多个文典之中都有类似的话语。《孙子兵法》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的卷四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此外,在《易经》和《论语》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说法。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谢谢

    有关易经的说法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是一部用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之书而得以幸免。古人把医术和列为一类。 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便是根植于《易经》。 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就像当代有人把老子的《道德经》,解读出宇宙大爆炸。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把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不分对错,不分科学和,通盘称作国粹、瑰宝和珍贵遗产,搞的就是唯心主义的祖先崇拜。如果打着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贩卖自己伪科学的私货,这便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什么意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出自
    ——《易经》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出处是哪?

    语出《易经

    什么是易经?

                            潘守宇先生在中国首届象数理占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
    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为什么叫易经

    易是混沌的意思。
    出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现在的人都认为易是变化的意思,但最初是混沌的意思。是古人的宇宙理论。
    由日月两字合起来的字:晴
    另有解释认为: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本文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